中國江蘇網2月26日訊(記者 韋軼婷 通訊員 吳倪娜)家住泰州的王大爺今年65歲,之前為了維持生計,退休後的王大爺在當地醫院找了一份護工的工作支票貼現,不懂醫學的他一邊工作一邊也學習了不少醫學知識。
  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近20年的王大爺從去年初就總感到上腹部有燒灼感,他立即想到自己會不會是得了胃病,於是半年裡,在不同的醫院先後做了4次胃鏡,但是胃鏡檢查報告顯示,王大爺的胃除了有一點潰瘍外,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王大爺卻記憶體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直到去年年底時,只要一走路就感到胸悶,喘不上氣。春節一過,王大爺便被家人帶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醫生告訴王大爺這不是胃病,而是嚴重的心絞痛。
  隨後王大爺被轉到心血管內科做了進一步檢查,醫生系統家具髮現王大爺的冠狀動脈病變非常嚴重,從造影檢查中發現,給心臟供血的的三根大血管全都發生嚴重粥樣硬化,其中左側最主要的一支冠狀動脈已經完全閉塞。
  據該院心內科的李春堅主任醫師介紹,王大爺因為長年的高血壓、糖尿病加上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其冠狀動脈發生了慢性閉塞(英文簡稱CTO),這種慢性閉塞一般是指閉塞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的病變,占全部冠狀動脈造影所發現病變總量的30%以上。慢性閉塞的冠狀動脈如果不治療,病變時間越長血管堵塞的情況就越嚴重,手術難度也會越來越大。以往王大爺這樣的患者只關鍵字行銷能選擇藥物維持治療或者心胸外科搭橋手術,但是外科手術相對風險大,之後也有可能再次發生堵塞,二次搭橋的風險也會更大。王大爺和家人堅持要儘量採用安放支架的介入方式治療。
  但是,由於王大爺的血管自根部就閉塞了,病變情況非常複雜,常規的“前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成功率較低,考慮到王大爺的實際病況,李春堅主任採用了技術要求極高,但是成化療飲食功率可達90%的“逆向介入治療”。在x光透視下,記者看到王大爺心臟上的一根血管像樹枝一樣自根部就“斷了”,因為堵塞嚴重已經看不見了,中間的另外一根較大血管分出了二根分支,併在分叉處出現嚴重堵塞。
  手術開始後,只見李春堅主任醫師在“微導管”的引導和支撐下,將一根僅有0.014毫米、比頭髮絲還細的介入導絲,通過心臟裡面的微血管一點一點像蚯蚓蠕動一般,逆向地慢慢推送到左側閉塞病變的遠端,然後用很硬的導絲瞄準逆嚮導絲尖端“扎”過去,並採用“對吻導絲技術”,通過旋轉X光機,確保前嚮導絲和逆嚮導絲100%吻合後,將前嚮導絲放至閉塞病變的遠端,最後用微導管將前向硬導線更換成軟導絲,並經球囊擴張,逐一放入兩枚支架,原先堵塞的“樹枝”再次呈現出來,且裡面的血流完全恢復正常。在閉塞血管開通後(植入支架前),李主任還處理了前面述及的分叉病變。
  這台手術花費了4個多小時,據李春堅主任醫師介紹,之所以選擇這樣技術複雜、醫生“吃”射線較常規手術多得多的手術方式,就是為了大大提高介入手術的成功率,並將患者的傷痛降低到最低限,用最小的創傷和最少的經費治好患者的疾病。在手術中,醫生需要不斷地變換不同型號的導絲,嚴密防止刺破血管引起穿孔、室間隔血腫、心包壓塞等手術併發症。該項手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心肌梗死、乃至猝死等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
  同時,李春堅主任醫師也提醒,冬春交替之際也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冠心病的高發季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三高基礎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一定要註意。特別要註意的是,心絞痛不一定痛在“心”上,由於心絞痛與胃痛的疼痛發生部位相近,有些患者就是表現上腹部不適、壓迫感或灼燒感,在門診時常遇到中老年人誤把心臟病當胃病做胃鏡檢查或服藥治療,這不僅很危險,更是可能耽誤最佳治療時期,帶來不良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註意鑒別胃痛和心絞痛。
  有一種較為簡單的鑒別方法,一般胃病引起的疼痛往往發生在空腹或飯後,與進食有關,多持續半小時以上或數天不緩解。而心臟病引起的疼痛一般與運動、勞累、情緒變化等因素有關,部分患者固定發生在半夜或凌晨,持續數分鐘或十餘分鐘,經休息或用藥可緩解。如果出現類似情況應該及時到醫院進一步就醫。  (原標題:疑似胃病其實是嚴重的心絞痛 專家提醒心絞痛不一定痛在“心”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01cdgu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